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卷 第五章 大院子(2/3)

,意思就是初秋炎热还会持续二十多天。

所以五点就能听到鸡叫,六点左右天就亮了≈在七点多,坡上梯田里零星的散落着些早起劳作的人们。初升得太阳将万物染成金色,在他们身上投下圈淡淡的光晕。

张太平自嘲地笑了笑:“刚才叫明的一定是只懒鸡,太阳都出来了才睡醒。”

在门口稍稍活动了会儿身体,这才开始打量这座坐西面东的院落。

前院平平整整,边上放着一块石磙,想必就是用这个碾平的。

农村,尤其像这种处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水泥地很少见∨前碾平,平时可以用来晒晒闲暇时采摘的野菜、蘑菇等山上的副产品々忙时又可以晒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主产作物。

前屋分为三间☆南间是卧室,就是张太平休息了半天一夜的那间☆北是厨房,中间是大客厅。

张太平打开前屋的大门,阳光洒在空荡的客厅℃着空气的流动,金色光影像烟霞弥漫荡漾开来。

南北两墙靠近大门口处各开着卧室与厨房的门。靠里的南墙上依着张红椿木割制的八仙桌。除此之外,再也别无他物。

客厅的最里头又是一道门,通往中院。

拔下长条形的木门杠,在木门缓缓推开的吱吱声中,迈进了中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一只手合抱不圆的桂树№体的记忆中,这棵树是爷爷建院时亲手栽种的,距今少说也有五十多年了。

据张太平前世对花芬树木市场的了解,这么一株上了年纪的桂树起码也值个十几二十万。

桂树下支着一张石桌,桌上刻有象棋谱,圆圈围着四樽石凳。桂树繁荫如盖,棋桌旁是夏天乘凉聊天的极品处所。

南北两边是缩向外面的客房。放在古代就叫作厢房。房前檐和前后两屋的南北边墙齐平∧座房子,刚好围成一百五十多平米的中院。地上用青砖铺着交错的花纹。

掰开南厢房门檐上得铁扣,刚推开门,一股霉土味迎面扑来≡然无人居住多年。

房中只有一座土炕和一架大柜子∷出来,从窗户往进望了望,北房的摆设也如是。

踏着桂树缝隙间透下来的光点,来到后屋门前。

张太平感觉这扇门不应该藏在内屋里,而应该摆在前院◎为这扇门显得更体面更大气。

也许这是不同年代不同思想的表现方式≈在的人往往将好的部分晾堂在最显眼的地方,不管内里是美玉还是糟粕。而经历过野蛮年代的上上辈人却喜欢给悠远精致的内涵披上暗淡平凡的外衣。

经历不同,思想就不同←们竭力的是保护,和平年代的我们,彰显的是个性、张扬。

后屋也分为三间。

南间放着两个大方柜,储存粮食′余的空间排放着各式各样的农具。

北间即像书房又像药房,背墙上靠着三米多高的药柜々柜正前方还有一张书桌±上一角放着竹笔筒、笔架和积了一层尘土的砚台。

桌子上挺干净。拉开面向药柜的抽屉,里面躺着一叠小本子和一根铅笔。

拿起本子翻了翻,共三个』个拼音本,一个算术本,再加一个小字本。记得是上次丫丫小姨回来时送给她的。

拼音本上规范的写着拼音字母,算术本上写着1、2、3、4......小字本上写着大写的一、二、三、四......看到这里,不觉一笑,一定是丫丫将这里当作了写字台。

桌下还有一个木箱,放着爷爷的医书和多年的行医心得∨太平随便地翻看了会儿,有年代久远的,也有不远几年前才写的。

西墙窗下是屋里唯一的一架木床,床头紧挨着立式衣柜。

中间靠西墙也有一张看不出什么木质割制的八仙桌〗边对称着弓背木椅。

桌上的墙上挂着幅峭壁奇松图,左右两边配副对联∠联:哥东海长流水÷联:寿比南山不老松。很是俗气大众的句子,却很受广大农村人民的欢迎。

逢年过节时,就会将图换成族谱±子用来摆放牌位、贡品以及蜡烛、香台。

挨着背墙有一扇小门通向后院。

进了后院,张太平还以为进了菜园子。

后院用石条堆积起来的石墙圈起来⌒间有条七八十公分宽的小路,两边被分成一块块的菜畦,整齐地栽种着各种蔬菜。

路南是时下正吃着的夏季的喜热性蔬菜。

西红柿还没有下架,上面挂满了清白不一的果子,顶上还继续开着黄色的小花。

找了颗红彤彤的,也不洗了,只是用手擦了擦々村讲究“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也就入乡随俗了。况且自己菜园子里上的都是农家肥,也不曾打过农药,有什么好的的。

轻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水溢的满嘴都是,清晨还带着些凉丝,还真是挑战人的胃口。

三两口解决一个,又找一个大的,边咬边参观起来。

还真是不少…头大的黑紫色的茄子,北方的茄子多是圆短形,而南方的多是长条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