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关中八大怪(3/4)
露出怕怕的表情“我和同学去吃的时候一般上是两根就饱了,实在是饿了的时候就三根。”&;&;&;&;张太平笑道:“你自然不可能吃那么多,我说的是农村出劳力人的饭量。”&;&;&;&;“那(这个字打不出来,只好用拼音代替了)面算不算是八大怪里面的呢?”张小青又问道。&;&;&;&;“通躇说的裤带面就是面就是裤带面。”&;&;&;&;六怪——锅盔像锅盖:由于关中人喜欢用秸秆烧火做饭,而秸秆的火恰到好处,比较“文”,且不容易将锅里的食品烧糊,而且喜欢一大家子在一起烧饭吃,避免浪费,从而用的锅基本口径都在八十公分以上,烙的锅盔自然就和锅盖一样大了。&;&;&;&;张小青将碗放在凳子上,用比划了一下八十公分的大小,惊叹道:“我的天哪,这么大的要吃多久才能吃完呀?”&;&;&;&;“世家不会长。”张太平说道“关中人本来就很喜欢吃锅盔,这么大的一个锅盔一天就吃完了。”&;&;&;&;“你刚才吃的就是锅盔?”&;&;&;&;“对!”张太平点了点头“一般上,除了吃粘面的时候,吃其他的饭尤其是像今天这种带着汤的饭都会再加一两块锅盔,不然就会感到没吃饱怎么都不舒服。”&;&;&;&;张小青又有了新的问题:“粘面是什么呀?”&;&;&;&;张太平想了想回答道:“差不多就像是你在饭店里面吃的油泼面一样,不过没有那么多油,只是在上面点一点油味就可以了。村里人一吃就是一大老碗,像我这样的碗。”说着指了指凳子上面的老碗,又说道“还有的人饭量大嫌老碗小,就直接端上了盆子。”&;&;&;&;张小青缩了缩脖子:“老碗还小呀?那要是拿饭店里面的碗吃饭的话就估计得吃十几碗了。”饭店里面的碗差不多就是拳头大小。&;&;&;&;七怪——油泼辣子是道菜:陕西关中地区喜爱吃辣椒,其厉害程度不下于四川成都人对于辣子的喜爱,所有的面食中都带辣子,无辣不下饭。&;&;&;&;“辣子是一道菜,怎么个做法?”&;&;&;&;“你见过屋子里面的辣子碗没有?”张太平问道。&;&;&;&;“见过。”张小青将自己的饭碗端起来说道“你看,我在里面也放了些辣子。”&;&;&;&;张太平继续说道:“在我们关中这里,随时会直接拿块锅盔夹着碗里的油泼辣子,再给上面轻轻撒一层盐,吃起来很爽。”&;&;&;&;“很爽呀。”张小青咽了咽口水“听起来倒是很豪爽。”&;&;&;&;“你待会儿要不要去试试?”张太平玩笑着问道。&;&;&;&;“我还是算了。”张小青赶紧摇头:“我吃辣子不厉害,属于可有可无的那种,要是像你说的那样将辣子当成一道菜,非得辣死不可。”&;&;&;&;八怪——碗盆分不开:陕西常吃面,因此碗大如盆,有些时候干脆就拿盆子了。&;&;&;&;张小青看了看张太平放在板凳上的老碗,这个碗确实不小,放在城里的话就是一个小点的盆子了。&;&;&;&;“还有一个‘秦腔吼起来’,有的时候会将它也成为八大怪里面的一项,和我刚才给你说的八项里面最后的一项替换一下。”&;&;&;&;“秦腔戏么,这个我知道。”张小青说出了一大串“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成形,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张太平一奇,问道:“你对这个有研究?”&;&;&;&;“没有,我家在甘肃,家里的老爷子就很喜欢秦腔戏,从小在他的大嗓子熏陶下虽然不会唱但是多少懂一点秦腔渊源。”张小青笑嘻嘻地说道。&;&;&;&;张太平点了点头笑问道:“这就是陕西八大怪了,感觉怎么样?”&;&;&;&;“确实很怪。”张小青点了点头。&;&;&;&;张太平继续说道:“这些怪都是有原因的,是根据酬累月沉淀下来的习俗与文化,而且每一样还有着其历史根源和典故呢。”&;&;&;&;张小青两眼放亮:“说说,说说。”&;&;&;&;“我就不说了,这些资料在网上都有,感兴的话可以到网上去查一查。”张太平站起来拿着碗准备进屋再盛一碗。&;&;&;&;“在网上看枯燥,多没有意思呀!还是听人说出来不叫有意思。”&;&;&;&;张太平呵呵笑了笑说道:“以后有时间再说吧,你还是先将饭吃完吧,已经凉了。”&;&;&;&;张小青看了看自己依旧半碗的饭说道:“好吧。”&;&;&;&;张太平进去之后又加了一碗懒麻食子,还有一块锅盔。&;&;&;&;“哎,这就是锅盔了?”张小青指了指张太平里面的锅盔问道。&;&;&;&;“算是吧。”张太平翻看了一下自己里面的锅盔说道“这不算是正宗的锅盔,现在家里面有了电饼铛,一般上图方便的话就会用电饼铛烙,大小只有盘子大小,也只有一指头薄。包括现在有好些地方卖的锅盔都不是正宗的,正宗的锅盔只能用做饭的大锅烙,出来后会有两边带着油花的硬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