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3/3)
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该言论无非是在取法自然的基础上阐述人伦等级的合理性,肯定了贵贱、大小、上下的差别,然则其只知自然秩序,却不知万物秩序之由来,亦不知事物变化治理,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实乃小大之辩,境界差矣。且看《天道》下文点评故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意思是古上说“有形有名。”关于形体和名称,古人已经注意到了,但没有放在首先的地位。古代谈论大道的人,是在五种变化后才谈到形体和名称,九种变化后才涉及赏罚的问题。唐突地谈论事物的形体和名称,不可能了解“形名”问题演绎的根本;唐突地讨论赏罚问题,不可能知晓赏罚问题的开始。把上述演绎顺序倒过来讨论,或者违背上述演绎顺序而辩说的人,只能是为别人所统治,怎么能去统治别人!突然谈起刑名赏罚,这种人只知道有治人的工具,而不知道有治人的规律;只可以被天下人役使,而不可以统治天下;这种人就称作言辩人士,即只能认识事物一隅的浅薄之人。采用礼法和度数之制,对事物的名实加以比较详审,在古代就已经有了,但这只是臣下用来侍奉君主的做法,不是君主用来畜养臣下的做法。若果真能如中所言,时代到达“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下与上同德”,此即合乾卦用九所言“见群龙无首,吉。”是为至德之世之开篇,《易》无所用也!)
本章已完成!
天渊陈青源董问君
余生暖暖皆似你
夫君欠收拾
超凡贵族
无限群芳谱
君临法兰西
魅王眷宠,刁妃难养
超维科技纪元
艾泽拉斯之游侠传奇
天惧梦魇